如何去AI化?3招让AI生成文本更有“人味儿”!
AI味儿如何去除呢?今天就来分享3招让文章“去AI化”的急救指南(适用个人博客或者新媒体)。
先给文章做个“AI检测”
别急着动笔,先打开你收藏的10篇AI爆文,把它们和真人写手的文章并排对比:
标点陷阱:AI通常规规矩矩用句号结尾,而人类写手会更任性地使用波浪号~、省略号......甚至突然来段无标点的意识流(就像这样)
回忆杀病毒:AI描述“母亲”会说“温暖的关怀”,人类会写“她总把苹果切成48个月牙形小瓣,说这样不容易卡喉咙”。
错别字彩蛋:故意在2000字长文中藏1个不影响阅读的错别字(比如把“焦虑”打成“焦绿”),这招能让读者会心一笑:“果然是活人写的!”(当然如果是比较正式的文档不建议这样操作~)
给文章注入“人性”
埋入个人记忆颗粒:不要写“秋天的桂花香”,改成“闻着像小学门口五毛钱一杯的糖桂花”;拒绝“努力工作获得成长”,换成“方案被毙第7次后,我在24小时便利店吃关东煮悟了”。
制造文字“毛边感”:在专业干货里突然插播:“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我家猫打翻咖啡的惨案...”。
保留口语化表达:把“家人们谁懂啊”、“救命这也太真实了”这类表达保留到文章里。
设计专属文字指纹:创造你的标点符号组合(比如永远用“!!!”代替“!”)。
培养特定的比喻体系:比如有人永远用美食作比,有人钟爱武侠梗......
别急着卸载ChatGPT,试试这些让AI为“人味”服务的骚操作:
反向训练法:给AI投喂你自己写过的10篇爆文,命令它:“请学习这种满嘴跑火车的文风,生成下周选题”。
人工破坏术:让AI生成20条中秋文案,然后故意把第3、7、15条改得前言不搭后语
混搭实验:把AI写的专业报告+菜市场阿姨的金句+微博热评拼接成新文章(比如用AI整理法律条文,再让广场舞大妈用方言解读)
在这里,我强烈推荐一款免费且好用的检测工具:AI率。https://www.ailv.run/
不同于其他一些基于通用文本训练的检测工具,AI率服务系统逐一分析GPT、Deepseek,Kimi、豆包、文言一心、Claude、Gemini等大模型生成内容的特征,拥有海量数据支持,能够更精准地识别论文中的AI生成内容。其强大的算法能够深入分析文本的语义逻辑和学术规范,有效提升检测效率。
AI率服务系统不仅有网页版本,还支持小程序版,让检测随时随地可以进行,此外,我们持续更新迭代算法模型,紧跟AI写作技术的发展,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让你不再为AI检测担忧。